• 中心简介

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Oil & Gas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Technology)原名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08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2021年12月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新一轮运行评价,并更名为“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由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共建单位包括中国石油的大港油田、大庆钻探、西部钻探、长城钻探、渤海钻探、川庆钻探、海洋工程,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13个单位,下设钻井完井工艺、井下测量控制、欠平衡/气体钻井、控压钻井、钻井机械装备、海洋钻井、固井、岩石力学与井壁稳定、钻井液与存储层保护、破岩与高压水射流等10个专业实验室,钻井装备与工具、复杂深井钻完井、钻井全过程模拟等3个试验平台,以及产业化试制与检测中心。

研究中心围绕国内外油气钻完井工程面临的瓶颈技术和生产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以获得原始创新成果、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工艺、技术装备及规模化生产能力为导向,开展井下测控、化学助剂等基础理论、前沿技术与重大钻完井装备研发实验,以及近钻头地质导向、高性能钻井液、连续管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试验,推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有效引领和支撑了我国油气钻井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研究中心坚持“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原则,统筹科研、产业化和未来发展,搭建起各级、各专业专家配备合理、储量接续的梯次人才队伍格局。截至2022年底,有固定人员396人,流动人员177人,涵盖钻完井、岩石力学、海洋油气工程、装备与工具、测量与控制等专业。其中固定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6人,获得何梁何利奖3人,获得孙越崎能源大奖1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23人,中国石油青年科技英才14人、石油科学家培育对象2人。正高级职称74人,高级职称246人。

截至2022年底,研究中心有仪器设备1182台/套,资产原值37504.5万元,其中,原值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8台/套,自研标志性实验仪器设备58台/套,总体能力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认证认实验室和检验检测机构数14个,其中CNAS检测实验室认可4个、CNAS检验机构认可2个、国家级CMA资质认定6个、省市级CMA资质认定1个、CAL授权1个。

作为提供“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所需的成套钻完井工程技术”的研发机构,2018年-2022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7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81项),参与“卡脖子技术”项目5项、国家战略规划项目13项、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8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2项,有力支撑了塔里木深层、川渝页岩气、地下储气库建设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成为国内油气工程领域原创技术创新策源地。为推动我国深层、深水和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的突破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