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
  • 苏义脑,男,1949年出生,河南省偃师人。油气钻井工程专家,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1976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1982、1988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出站。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石油学报》等多刊物编委。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在钻井力学、轨道控制、井下工具和井下控制工程研究中多项创新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体系用于生产效益显著。创造性地把工程控制论和航天制导技术引入钻井工程,开拓新领域,提出井下控制工程这一新概念并做开拓性基础研究;主持研制P5LZ四大系列导向钻具和空气螺杆钻具,主持导向钻井工艺技术、高陡构造防斜打快技术研究,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主持设计全国第一口薄油层中曲率水平井轨道控制方案并负责实施成功,首创钻深2080m处水平击中6m靶窗中线仅偏0.14m。主持研发成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CGDS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为推动我国钻井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研人员连续参加国家七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和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奖项。获国家专利29件(其中发明11件);出版学术著作20部(其中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指导博士硕士博士后90余名。被国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全国优秀博士后”、“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称号。

  • 孙金声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团队领军人才,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是中国石油学会钻井液学组副组长和中国钻井专标委特聘专家。是国土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钻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油田化学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油田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学术委员。

    孙院士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一等奖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件(其中国际专利6件);发表论文91篇,出版专著4部。201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2014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14年获“国家首届杰出工程师鼓励奖”。

    孙院士长期致力于解决油气井工程理论与技术创新,解决了许多我国深井以及复杂结构井钻井重大科技及现场突发性技术难题。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重大专项和中石油重大科技课题42项,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首次提出化学膜既防止井壁坍塌又保护油气储层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发明了化学成膜水基钻井液;揭示了钻井液抗超高温机理,发明了抗温240℃的水基钻井液和抗温300℃的泡沫钻井液;针对复杂结构井井壁失稳、高摩阻等技术难题,发明了化学固壁剂和键合型高效润滑剂,研制出稳定井壁、低摩阻的高性能钻井液技术。研究成果丰富了深井、超深井钻井液理论,其系列技术在塔里木、大庆等20个国内油气田及土库曼斯坦、肯尼亚等12个国家规模应用,效果显著,成为我国钻井液主体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在页岩气、煤层气及海洋大位移井钻井液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使我国深井超深井、复杂结构井钻井液主体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安全高效开发我国深层超深层和复杂地层油气资源、获取海外油气资源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突出贡献。